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盐城分中心位于盐城市国家高新区创新中心,2020年4月开始运营,系江苏省首批四家分中心之一。盐城分中心重点面向盐城市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坚持市场化运营,突出一站式服务,通过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线上线下平台的建设运营,从资源集聚、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技术经理人培养、科技创新指标提升等方面提升盐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成集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等综合性全方位科技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成果一:无人机多模态光电吊舱系统
成果简介:
电力行业发展迅猛,巡检需求激增。无人机巡检是电力巡检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机载处理数据能力有限,制约了巡检效率。开发具有多模态处理能力的机载光电吊舱是提升无人机巡检效率,扩展其应用场景的关键。本团队聚焦光电吊舱整体设计和多模态感知能力的提升,具体包括:
1.光电吊舱硬件系统设计(适配轻量化与实时性需求);
2.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例分割与目标检测网络研发;
3.边缘计算平台下的目标点云快速提取技术攻关。实现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定位,提升其智能化水平,增加无人机自主作业的安全性、灵活性。本项目共产出科研论文6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4项。
技术指标:
1.光电吊舱系统设计:提出了大景深条件下“激光雷达-可见光相机”配准技术。实现了从数米到接近百米的大景深中激光雷达点云和可见光图像的匹配。设计机载边缘端无人机多模态吊舱设计方法。将激光雷达、可见光相机、应用型板卡通过吊舱完成深度融合;
2.实例分割、目标检测网络设计:提出输电线路关键目标轻量化实例分割网络以及电力关键器件目标检测网络。在保持精度基本不变的同时,对整体网络结构进行轻量优化设计,以更少的参数量达到更好的检测精度。实例分割准确度(map)不低于84%,适合边缘设备上运行;
3.边缘端目标点云快速提取:提出基于机载边缘端的多模态信息分析方法。将实例分割网络移植至边缘端板卡,实现复杂数据处理更加迅速,空中障碍目标(杆塔、电力线、障碍物)的点云快速分割。点云压缩率不低于95%,从数据根源上解决计算量过大的问题。
应用前景:
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无人机电力巡检领域,该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可见光+激光雷达)与边缘计算,解决了复杂环境下无人机自主定位与感知的难题,可快速适配多行业无人机平台,具备广泛的市场推广潜力。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拓展到低空经济领域,应用于物流配送路径规划、智能交通应急路线优化、以及农业无人机精准作业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跨行业技术延展性。
成果二:深度调峰下燃煤电站炉膛燃烧智能诊断系统
成果简介:
燃煤电站燃烧诊断是国产火电行业“卡脖子”技术,其高温稳定性和诊断精度长期困扰GE、西门子等国际公司的技术难题。在燃烧状态智能诊断领域,燃烧场多维重构技术属于关键核心技术。高可靠性燃烧诊断系统在电力、冶金等高耗能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南京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在复杂环境稳定运行、多维特征智能解析、自主决策动态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出“数据感知-动态优化-运行管理”的综合解决思路。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国内燃煤电站企业,为火电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项目共产出科研SCI/EI论文10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著2项,获批国家级项目一项。
技术指标:
1.确保极端环境下燃烧诊断系统稳定运行。采用多层螺旋风幕与气冷协同技术,使装置在1400℃高温、高粉尘环境下,连续运行5000小时无故障。经不同炉膛实践测试,图像采集精度保持在98.6%以上,为后续智能诊断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2.建立基于多模态融合技术的火焰图像深层特征提取方法。利用自适应滤波消除干扰,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精准分离火焰形态、亮度、脉动频率等多维物理特性,同时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深层特征。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噪声抑制率超过95%,使燃烧状态分析精细化和可靠化;
3.形成强鲁棒性能、高泛化能力的自适应决策诊断策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建立火焰图像识别模型,适用于低负荷、快速变负荷、煤质波动等复杂运行工况。经第三方权威机构验证,误报率低于1%,诊断准确率提升20%以上,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显著提高。四是本系统能够提供可视化交互界面,实时展示燃烧运行信号、燃烧稳定性、火焰温度场分布,并及时发送异常预警信息。该系统还能够将燃烧诊断信息传输至DCS系统,实现风煤配比自动调节,有效提高燃煤电站整体运行效率与环保性能。
应用前景:
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燃煤电站,能够为电站提供高可靠性的燃烧状态监测与精准优化方案,对提升燃煤电站的整体可靠性、运行效率和环保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四角切圆、对冲墙等多种燃煤锅炉装置,能够提高相关装备的可靠性,满足不同燃烧工况下的高精度燃烧调整和实时监测需求。
成果三:基于WEB二维引擎电力厂站SCADA组态物联网平台
成果简介:
基于Web二维引擎电力厂站SCADA组态物联网平台是可在国产系统可运行部署的组态物联网软件。在工厂、水处理、电厂拥有丰富的运用场景。平台以图形、动画和三维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工业设备现场信息,利用物联网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晰掌握电气化设备运行状态、提高生产管理过程的可控性、电气化设备人工的干预、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具有MQTT动态协议实时监控、协议多样化支持、设备远程动态交互、数据读取高效、平台可扩展、支持采集数据自适应算法、跨平台等特点,最大程度减少研发和运维的成本。
技术指标:
在国产化系统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可以在国产系统中运行的方法。
应用前景:
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智慧工程、智慧光伏、智慧水处理等智慧工厂领域,能够为工厂提供高可靠性的IOT互联,对提升智慧工厂智能化管理的整体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四:工业数字孪生平台
成果简介:
全自主信创的基于工业数字孪生应用的平台,为工业数字孪生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平台支持PLC、DCS、SCADA等数据采集接入,支持GIS、倾斜摄影、点云等数据和各种三维模型的导入和场景搭建。平台为B/S架构,具有场景和动作的零代码编辑规划,支持各种工业数字孪生应用。平台对硬件设备要求不高,支持在普通性能的服务器和客户端设备上流畅运行。
技术指标:
在数字孪生底层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全国产自主可控,实现B/S架构的设备低配置运行方案。
应用前景:
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能源、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
成果五:全球首套云智能“图-谱-深”融合井地液压钳系统
成果简介:
“图-谱-深”信息融合系统是国产云智能液压钳""卡脖子""部件,其可靠性也是困扰德国JJC、美国斯伦贝谢、威德福等国际百年石油公司的难题。在石油机械领域,深度视觉引导技术亦属于关键核心技术。高可靠性时序云智能扭矩测控在石油钻采井地智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南京工程学院安全感知研究团队在时序云智能扭矩测控技术、多模联合4D毫米波深度视觉引导技术、“图-谱-深”融合井场时空路径规划决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云智能多模信息融合的综合解决思路。相关设计和生产技术已应用于国内两家企业,被石油机械、能源电力领域专家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石油钻采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项目共产出科研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余项,项目成果获2024年江苏省“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两项头奖,获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江苏省高校面上项目3项。
技术指标:
在时序云智能扭矩测控技术、多模联合4D毫米波深度视觉引导技术、“图-谱-深”融合井场时空路径规划决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应用前景:
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石油机械钻采、上扣、卸扣超深井、深海井钻采装置,能够提高相关装备的可靠性。
成果六:基于区块链的跨域认证技术
成果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李大伟研究团队针对分布式多主体跨域身份认证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对标实验等手段,基于联盟区块链跨链技术等方法,形成了分布式可信跨域认证技术,该技术在边缘计算、电力物联网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团队制定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注册、跨域验证和跨域接入方法,相关技术创新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申请,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技术指标:
具有安全可信、高效灵活的优点。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信息安全认证领域,用于电力物联网、电动汽车共享充电等。
成果七:电厂智慧水务运维管理
成果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研究团队针对电厂水资源智慧运维管理这一能源行业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对标实验等手段,在火电厂水质智能监测及智能控制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积累。通过研究,团队完成了电厂智慧水管理平台的开发;搭建了矾花监测仿真模型,完成了基于水质分析的智能加药系统测试,并形成了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软硬件。相关技术创新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目前已有4项发明专利审理中。
技术指标:
搭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加药控制仿真模型,完成了矾花尺寸识别、浊度信息预测,实现了原水预处理系统混凝过程中生成絮凝物的图像识别、测量和分析,给出加药建议,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图像识别的树脂分层智能监测技术,实现了凝结水精处理树脂再生过程中树脂分层图像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分析,基于分层效果,指导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树脂再生进程的推进。构建了水务运维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厂水资源使用、处理等环节的实时监控、统计分析和运维管理,保证全厂取用水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能源、污水处理等行业智慧水务管理,实现重要水质数据、视频图像数据、工艺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与智能分析,实现水资源的闭环控制和智慧化管理,减少人力资源投入。
成果八:输煤智能运维系统
成果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研究团队针对能源行业输煤皮带智能监测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对标实验等手段,在输煤皮带撕裂、皮带偏移监测与控制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积累。通过研究,完成了输煤皮带撕裂和偏移监测设备研发,完成了防爆安全测试;搭建了皮带偏移闭环控制仿真模型,并形成了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软硬件。相关技术创新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目前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
技术指标:
研发了皮带撕裂检测装置,完成了防爆安全测试,可检测皮带宽度2100mm,可识别最小纵向撕裂长度200mm,撕裂查准率达到90%、查全率达到99%。提出了皮带偏移检测模型,可实现偏移量检测精度优于1%,偏移度检测精度优于0.5度,偏移量达到5%或偏移度达3度时告警。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能源行业民用行业皮带运维领域,用于检测皮带撕裂及皮带跑偏,并开展跑偏闭环控制,具有全天候、无人全自动的优点。
成果九:超高清裸眼三维显示实时渲染技术
成果简介:
实时渲染是三维显示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其系统延迟、双目视差、通道串扰等是该领域的核心指标。本方案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三维显示中的视疲劳、交互延迟等问题,在游戏交互、医疗培训、视频会议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南京工程学院赵健研究团队在裸眼三维显示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基于生物立体视觉的综合解决思路。相关设计和生产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多家企业,被华为、爱尔康(美国)、日本精工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三维显示核心器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项目共产出科研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余项。
技术指标:
在立体视觉舒适度和三维实时渲染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基于生物立体视觉的三维实时渲染技术,实现4K/8K,60Hz的三维双视点、超多视点、全光场三维实时渲染。
应用前景:
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教育、医疗、展厅、游戏、视频会议等领域。
成果十:开关柜健康状态智能监测
成果简介:
高压开关柜是电力系统中关键的控制和保护设备,承担着电能分配、电路通断及故障隔离的核心职能。其通过集成断路器、隔离开关、继电保护等装置,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有效防范短路、过载等故障对设备的损害。在电力传输、变配电环节中,开关柜能快速切断故障电流,保障供电连续性,同时为运维人员提供安全操作环境,对提升供电质量、降低能耗及维护电力系统高效运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京工程学院开关柜研究团队在开关柜健康状态智能监测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制了高压绝缘在线监测装置、提出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监测方法。相关设计和生产技术已应用于江苏国电南自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10KV高压开关柜中。
技术指标:
通过融合多源异构数据,提升开关柜运行可靠性,减少非计划停电,延长设备寿命,对电力系统智能化运维与安全管控具有重要价值,助力电网数字化转型与能源基础设施升级。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智能电网、新能源电站及工业配电系统,为高压开关柜提供实时绝缘监测、机构状态分析与安全核查,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的智能诊断与预警。
成果十一:叶片载荷应力智能监测系统
成果简介:
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快速发展。风机单机容量持续增大,叶片长度突破百米级,使得其结构承载与疲劳问题日益突出。风机叶片载荷应力智能监测系统作为保障风电场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实现风机叶片健康状态监测,推动风电运维从“被动检修”迈向“预测性维护”,更为下一代超长叶片设计与深远海风电开发提供数据支撑,是风电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应用前景广阔。南京工程学院风机智能运维研究团队在风机叶片载荷应力智能监测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制了创新型光纤载荷监测仪。相关设计和生产技术已应用于新疆布尔津风电机组、大唐白玉山风电场等国内多处风电场。
技术指标:
以创新型激光调制技术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光谱分析解调光纤载荷传感器的信号。代表了目前业内高性能及可靠性,满足各类工业级的应用要求。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陆上及海上大型风电机组,为风机叶片提供高精度、实时动态的载荷与应力监测,通过创新型光纤载荷监测仪实现叶片健康状态的智能诊断与预警。可精准捕捉叶片微观形变与疲劳损伤,延长叶片寿命,显著提升发电效率并降低运维成本。其工业级可靠性尤其适合深远海风电等严苛环境,对保障风机安全运行、推动风电产业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成果十二:风电机器人多维度智能巡检系统
成果简介:
风电巡检机器人是风电场智能化运维的核心装备,通过自主巡检、智能诊断和实时监测,大幅提升风机机舱的检测效率与精度。可精准识别风电机舱多种隐患,避免人工巡检的高风险与低效问题。高可靠性风电机舱智能巡检在陆上和海上风电智能巡检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南京工程学院风机智能运维研究团队在风电机舱智能巡检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制了智能巡检机器人,相关设计和生产技术已应用于新疆布尔津风电机组、大唐白玉山风电场等国内多处风电场。
技术指标:
该系统可替代高风险人工巡检,降低运维成本,延长设备寿命,对保障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推动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陆上及海上风电场智能化运维,通过多维度智能巡检系统实现风机全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
成果十三:工业园区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
研究团队专注于工业园区智能在线监测与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的研发,即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少维护、敏捷部署的通用型智能检测及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项目团队从事安全监管研发,为江苏省省港集团研发的“七位一体”石油化工码头安全监管系统。该系统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可视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做到安全管理可视、过程可控、绩效可考。对接储罐的各类物联传感器监测数据,对罐的实时状态进行三维实景可视化监控管理。基于对各类指标管控控制策略,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处理和分析,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实时、自动、可视化监测预警。根据航道的交通流、水文、气象、航道等信息,实时生成船舶进港、离港、指泊、路径规划等调度方案。实现常压储罐的全寿命周期内设备安全评价与分析,通过大数据、云端建立设备设施全寿命周期的电子信息档案。本项目共产出科研论文5篇,专利15项。
技术指标:
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少维护、敏捷部署的通用型智能检测及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应用前景:
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智能化领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成果十四:大型结构三维比例边界有限元法静动力数值仿真分析
成果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章鹏研究团队针对大型结构三维数值模拟“卡脖子”技术,通过理论分析、编写程序等方法,在采用比例边界有限元数值仿真领域形成了较好成果。通过研究,团队研制了大型结构三维比例边界有限元网格剖分方法,完成了比例边界有限元程序开发;搭建了弹塑性仿真模型,完成了大坝等大型结构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静动力响应分析,进而对结构进行安全评价,形成了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编程程序。本项目共产出科研论文10余篇,获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
技术指标:
提出了八叉树-任意多面体比例边界有限元切割方法,完成了比例边界有限元数值仿真算法,实现了大坝等大型结构力学数值仿真,进而为大型结构进行安全评价。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结构工程领域,用于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中,具有仿真精度高、效率高等优点。
成果十五:超宽带(UWB)室内定位技术
成果简介:
针对室内高精度定位的需求,研发了基于UWB的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开发了简易型和综合型UWB定位标签。综合型UWB标签集成GPS、陀螺仪和气压计,可广泛应用于室内&室外等多种定位场合,并能实现多种定位机制的动态切换。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应用范围。并申请多项专利。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技术指标:
定位精度达到±10cm。简易型定位标签主要提供定位功能,其尺寸小,易于与其它模块集成。
应用前景:
该技术和产品可用于智能仓储,巡检定位,人员定位等用途。
成果十六:光纤激光供电技术
成果简介:
针对电力物联网的实际需求,研制激光供能技术,采用大芯径光纤传输高功率光能量,对高压一次端供能。根据实际需求,研发出0.5W级激光供电技术、10W级激光供电技术和脉冲型微功率激光供能技术。获得多项专利授权:相关技术发表论文2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技术指标:
纤激光供能技术采用大功率激光器作为光源,光纤光缆作为传光介质,实现能量的传输。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电力系统领域和物联网领域等,传统电力线无法敷设的场景。
成果十七:声成像相机
成果简介:
声成像系统是利用传声器阵列,测量一定范围内的声场分布的专用设备,可用于测量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位置和声音辐射的状态,并用云图方式显示出直观的图像。声成像系统可用于工业巡检机器人,作为人工听觉模块,进行电力系统局放监测、石化设备气体泄漏、大型机械故障预警等。配合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可以搭建端侧(传感器)-边侧(巡检机器人)-云端(服务器平台)的一体化平台。
技术指标:
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声学定位算法,在远低于传统麦克风数的情况下实现精确声音定位。
应用前景:
本成果可以转化为手持式声学相机,具有便携性和实用性,用于人工巡检设备。本成果也可以与工业巡检机器人合作,作为人工听觉模块,探测环境声音,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故障预警等功能。
成果十八:地下复杂空间突水应急情景构建方法和系统
成果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地下空间安全应急调控”研究团队针对复杂洞室群突水事故难以防范、后果预评估难度大等水电行业“卡脖子”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案例调研、现场踏勘等手段,在地下空间突水应急情景构建方法及安全撤离路径规划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积累。通过研究,团队参与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水电工程防水淹厂房技术规程》(尚未发布),完成了地下复杂洞室群多突水情景的动态全过程计算和有限元分析,并形成了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软硬件。相关技术创新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目前已有1项发明专利通过初审,已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
技术指标:
搭建了地下空间复杂洞室群仿真模型,完成了多种突水情景全过程动态数值模拟,实现了突水过程可视化、突水后果定量化、应急撤离路径精确规划。
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电工程领域,用于地下复杂空间突水事故防范、发生淹突事故时高效应急管理、规划撤离路线、指导人员撤离,具有事故链分析全面、应急可视化的优点。
成果十九:复杂工程建造过程中的数字化安全监控
成果简介:
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深基坑、高支模施工过程中的智能化监控,本项研究可为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提供数字化服务,实时监控临时设施的关键参数,并实现提前预警,产出科研论文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既有建筑加固改造过程中结构受力转换体系的智慧化测控,本项研究可为既有建筑加固改造过程中受力转换效果提供数字化支撑,并根据理论分析于监测数据实时比对结果,调整受力转换体系的加载值,实现整个实施过程中的伺服控制,产出科研论文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复杂工程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仿真分析与安全性监控,本项研究可为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保驾护航,实时监控施工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变化,并通过施工过程仿真分析结果与实时测监控结果的比对,评估各施工阶段结构的安全状态,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可控,产出科研论文3篇,安全监控平台系统软件著作权1项。
技术指标:
开展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促进建筑业与信息产业等业态融合,显著提高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应用前景:
既有建筑检测鉴定、加固改造的工程领域。大型复杂钢结构(建筑、桥梁)施工的工程领域。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临时结构安全性控制的工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