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盐城分中心位于盐城市国家高新区创新中心,2020年4月开始运营,系江苏省首批四家分中心之一。盐城分中心重点面向盐城市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坚持市场化运营,突出一站式服务,通过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线上线下平台的建设运营,从资源集聚、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技术经理人培养、科技创新指标提升等方面提升盐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成集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等综合性全方位科技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成果一:稀土掺杂氮化物半导体发光材料
成果简介:
掺稀土GaN、AIN材料的多种优异性质为将来制备基于该材料体系的光、电、磁多功能集成器件提供了可能性。稀土离子掺杂的GaN、AIN材料体系和发光器件在平板显示、光通讯、固体激光器、铁磁学等领域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技术特点:
1.一种掺稀土离子的GaN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点是在原料的配方中,掺入一定量的B(或A1),经过一系列反应过程后,以B3+(或AI3+)的形式进入GaN晶格,改善因为稀土离子和Ga3+之间较大的离子半径失配而造成的GaN粉体材料晶格畸变,从而提高GaN粉体材料的发光性能5-20%;
2.一种离子注入制备白光发射AIN材料的方法,其特点是采用离子注入的方法在同一AIN材料中注入Pr,Er,Tm三种稀土离子,从而实现白光发射;
3.在GaN粉体中,通过铒、铈、镁三元素共掺的方法,可有效提高铒离子1.54微米的荧光强度8%-15%。
成果二:MEMS氢气传感器
成果简介:
本项目采用纳米团簇束流沉积技术和硅基微加工工艺,制备出了兼具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时间的微型气体传感器。通过调控金属氧化物纳米团簇薄膜的组分、催化剂的种类以及工作温度,可实现对氢气的高效探测。现有传感器的金属氧化物敏感膜普遍采用厚膜技术制备。因此敏感膜较为致密而且晶粒较大,不利于气体探测。
技术特点:
本项目采用纳米团簇束流沉积技术制备的敏感膜具有疏松度高(>60%)、晶粒尺寸小(3-5nm)等优势,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性能。而且团簇束流沉积技术与MEMS工艺兼容,有益于敏感元件的批量生产。
成果三:气氛控制及传感器测试技术
成果简介:
团队在国际上率先采用真空技术实现复杂气氛控制及多参量环境参数模拟,在过去十年里潜心研究痕量气体分压控制和多级稀释技术,相继攻克了痕量多组分气体配制、液态气源及固态气源配气、以及准静态闭循环气氛置换等气氛控制和环境模拟领域技术难题。依托此平台,团队相继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南威尔士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微系统所、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为英国卡迪夫大学设计的真空红外测试系统实现了多环境参数下超材料红外发射器件的高精度测试及失效机制分析,合作成果发表于光学领域知名期刊Nanophotonics。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发基于微波技术的新型气体传感器,近两年已在传感器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设计的自动化配气装置,已成功应用到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之中。
技术特点:
团队重点打造的高精度环境参数模拟平台历经五次迭代,现可将各类气源稀释1000万倍以上,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等环境参数控制以及光、电参数测试精度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四:芯片引脚共面度检测系统
成果简介:
技术为一种基于视觉的芯片引脚共面度检测系统,用于物料(芯片)清点和预处理环节的芯片引脚共面度检测。系统达到了准确识别元器件引脚变形、损伤,通过自动化视觉检测方式节约人员检查时间、降低漏检率和误检率的目的。根据系统功能需求,系统硬件结构包括工作台、多动作执行机构及驱动装置、抓取吸嘴、用于控制处理和显示交互的工控一体机、工业相机、光源;硬件系统确保待检芯片多面引脚高精度、自动化相机拍摄。基于机器视觉系统拍摄的芯片引脚图像,进行图像处理,通过图像增强、二值化、膨胀腐蚀等操作识别芯片引脚位置和状况,提出芯片引脚共面度检测算法、量化算法以及量化指标;同时基于实际生产需求,建立合理的芯片引脚共面度是否合格的判断标准。
技术特点:
基于构建的自动化硬件系统及检测算法,开发相关软件系统,包括系统配置、实时检测,检测结果判断提示、检测数据统计、数据存储、基本信息查询等功能模块;整个系统在芯片清点及预处理环节,提供基于视觉的自动化芯片引脚共面度检测,替代当前人工目视的检查方法,对芯片引脚的变形、损伤等达到准确识别的目的,同时节约检查时间、降低检查的漏检率和误检率,最终提高芯片焊接后的良率,减少返修成本,提升交付时效。
成果五:连续谱模拟光源
成果简介:
为了测量不同角度的不同偏振态入射光对待测镜头像面的光信号的影响,从而得到待测镜头视场内和视场外的光的信号比和偏振态变化,进而得到杂散辐射的角度及偏振态分布情况,同时为了对杂散辐射的最低限和空间分布作相应的测量和评估,需建立高强度连续谱模拟光源,合成深紫外-可见高辐射亮度的稳定光源,实现载荷紫外/可见通道全波段的全动态范围、全工作模式的测试。针对连续谱模拟光源的具体功能,结合光源组件特点和光机设计基本原理。
技术特点:
1.连续谱模拟光源主要由激光驱动等离子体发光光源、氙灯、汞灯等光源组件组成,各光源都由其高精度电源控制;
2.光源出光后经准直透镜耦合进入三合一光束,实现多光源的合束;光纤输出位置安装一个自动化滤光片轮(配备定制滤光片),可实现连续谱的完整输出或特定波段选择输出;最终光束通过光源耦合准直光学系统实现光束均匀准直输出;
3.光源包含定标功能,开展波长定标和辐射定标测试;
4.光源通过光机部件的设计及支架安装集成、调试优化等,实现各部件的有机组合和协调运转,完成连续谱模拟光源的研究开发,实现系统的功能目标和指标参数,完成系统的交付应用。
成果六:基于激光诱导荧光/磷光技术的大气活性成分高灵敏测量系统
成果简介: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利用高能量激光激发气体分子发生能级变化,高能级态不稳定又会跃迁回基态,伴随的光子信号强度与气体浓度成正比,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率高等优点。研究主要围绕气体扩张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等开展大气自由基(OH、HO2)等活性成分的浓度监测,研究内容包含气体扩张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机理、活性自由基高效低损耗采样、荧光门控探测、光谱信号浓度反演、烯烃反应干扰校正、自由基浓度定标、相关反应前体物机制分析等。
技术特点:
研发的HOx自由基(OH+HO2)测量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多次外场观测实验,在探测限、系统稳定性、干扰校正等方面达到较优参数。OH自由基探测限在10⁶molecules/cm³量级。研发了针对卤氧自由基(BrO、10自由基)和大气羰基化合物(CHOCHO、CH₃COCHO、HCHO等)等高活性成分的激光诱导磷光/荧光测量系统,利用自由基和碳基化合物的高精细光谱特征吸收性质,实现活性待测物浓度的准确测量(探测限ppb以下量级)。
成果七:结构色光子晶体材料
成果简介:
研究和开发了结构色光子晶体材料,并将之作为一种生态环保型效果颜料应用于商品包装、防伪标识、智能包装等领域。这种结构色光子晶体材料不仅可满足人们对色彩的需求,还可根除传统染料或颜料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充分体现了环境友好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还可以调控光子晶体的空间周期结构,实现对环境的智能响应。
技术特点:
光子晶体结构来自于自然界的启发,是通过材料微观结构周期性的排列形成的特殊的光学禁带,可产生丰富的结构色彩。结构色光子晶体材料是对现行印刷使用的传统颜料染料的颠覆,它所呈现的色彩完全不是来源于任何颜料或染料,色彩更明亮、饱和度更高。结构色还具有虹彩现象和偏振效应,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色彩随之发生变幻,可提供一种不同于普通颜料的特殊金属光泽和珠光视觉效果,从而实现独特的印刷效果,使得印刷或包装的产品具有立体效果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成果八:智能手机宽带短波红外光源材料
成果简介:
本发明为一种超宽带高亮度绿色环保短波红外发射的光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光源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光源材料包括量子点混合物,所述量子点混合物包括量子点I和量子点II,所有量子点符合以下要求:粒径满足1nm≤粒径≤15nm;组成元素为两种以上。所述光源材料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将量子点I和量子点II混合,封装后形成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在250nm-1000nm波长范围内的光的激发下,发射1200nm-2200nm超宽带短波红外光,发射带半高宽达到了500nm。
技术特点:
本项目研发的短波红外光源材料,在智能手机非视觉短波红外光源方面做出了创新研究,内眼不可见在智能手机应用方面为首创,提供了一种基于稀土纳米晶/量子点荧光材料的短波红外光源,该光源不仅亮度高,而且发射带宽,能快速、无损地检测物质分子信息,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实用价值。该发光材料有望用作未来手机短波红外光源,利用发射的宽带短波红外光快速准确地检测识别有机分子。
成果九:新闻写作智能辅助系统
成果简介:
本项目针对新闻文本自动生成过程中面临的内容准确性和文本流畅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大模型微调和提示工程相结合的新闻自动生成方法。同时,利用Nuxt框架和TailwindCSS优化前端设计,并结合SpringBoot和MybatisPlus开发后端逻辑,实现了一套完整的新闻自动生成系统。系统能够在保证生成内容具有一定质量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新闻写作效率,应用价值广泛。
技术特点:
融合前沿AI技术与成熟Web开发框架,构建了一个高效、可靠且用户体验良好的新闻自动生成系统。
成果十:面向领域应用的本地部署会话式专家系统
成果简介:
本项目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模型微调技术、提示工程实现智能对话系统,重点研究在不同应用领域下的智能对话系统实现。本项目当前在家庭智能服务对话系统领域首先开展了基础实验,构建相应数据集,开发了一个家庭服务机器人配备的人机智能对话系统原型。当前寻求技术进一步合作开发,构建可用的新产品。
技术特点:
利用先进的AI技术实现与特定场景的深度适配,并已具备从实验原型向产品化迈进的基础。
成果十一:基于知识推荐的注塑行业生产管理平台
成果简介:
基于知识图谱的注塑成型参数推荐方法(首创)8个主流注塑机品牌累积收集成型参数70000+组;基于持续学习的成型参数推荐方法准确率达到98.3%。领先同行智能推荐技术2年;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持续知识图谱的多参数推荐方法)。注塑机智能适配器:支持10个品牌,80个型号;内置RS232、485等3个通信协议;具备多主机功能;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基于Lora的注塑机适配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技术:多部门协同,提供工作流程具体化功能,生产过程中工人扫描二维码完成系统上报;工单实时追踪,生产数据,记录原料、人工、运输、损耗等成本;成本精细化核算,系统自行核算产品成本,完成定价估算。
技术特点:
工业知识与前沿信息技术(AI、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单一设备优化到全局生产管理的闭环智能。
成果十二:智能公文写作系统
成果简介:
本项目针对公文自动写作需求,提出了一套基于模型文本生成和基于示例句子提示的数据集构建方法;同时,结合模型微调技术实现了一套智能公文写作系统,为用户提供快速高效的公文草稿生成。通过对系统的测试与评估,验证了该系统在提高公文写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智能公文写作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技术特点:
为解决高度规范化的公文写作任务,创新性地结合了数据构建方法与大模型微调技术,实现了既高效又能保证一定质量的智能写作辅助。
成果十三:利用图论理论解决AI领域关键算法问题
成果简介:
基于极值图论中广义图兰问题、广义饱和问题、独立数、匹配及覆盖的相关理论,旨在理解和分析复杂网络中的关系和连接,并结合逻辑推理、决策树等相关理论,研发人工智能领域关键综合算法,如推荐系统、社交网络分析和路径规划等,为智能系统的推理和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技术特点:
将深度的图论数学工具与人工智能的工程应用进行跨学科融合,从数学的本质上优化和革新智能算法。